田七牙膏被拍卖:老牌日化企业走下坡路的原因

2019-05-31 09:21:30

田七牙膏被拍卖

田七牙膏,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所耳闻吧,可是随着牙膏的牌子越来越多,广告越来越多,让人想不到的是,全国闻名的田七牙膏竟要卖掉自己。

5月30日,阿里拍卖·司法平台显示,田七牙膏母公司广西奥奇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奥奇丽”)将于6月11日拍卖其房地产、生产设备、“田七商标”,起拍价1。63亿元。

田七牙膏被拍卖

具体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定于2019年6月11日上午10:00至2019年6月12日上午10:00止在淘宝网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上对被执行人广西奥奇丽股所有的位于梧州市园区一路1号土地使用权,梧州市旺甫外向型工业园区A7、A8土地使用权及地上的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牙膏、湿巾),“田七”57个商标整体进行网络公开拍卖。

田七牙膏被拍卖

以上全部财产评估总价为2。33亿元,一次起拍价为1。63亿元,保证金3260万元,增价幅度100万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竞买人需是牙膏生产行业全国前二十名或者与行业领先企业有合作关系。拍卖成交后一个月内,在梧州厂区的生产线恢复“田七”牙膏的生产,不能在外地生产牙膏。梧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买受人恢复牙膏生产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奥奇丽集团始建于1945年,现已形成由广西奥奇丽股份有限公司、句容奥奇丽日化有限公司、丹东康齿灵牙膏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共同组建的大型日化企业集团,营销和管理总部设于广州。

曾经年销10亿元

另外,据红星新闻报道,第三方出示的资产评估报告显示,“在2004年前后,广西奥奇丽股份有限公司曾连续实现10亿元的销售收入,年销售牙膏4亿余支,后因战略决策失误,进行了多元化……”

据《财经天下》周刊,田七牙膏在1978年便取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在1984年时获得广西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奥奇丽被哈尔滨晓升集团收购,到此时,田七牙膏的主要市场还集中在广西及周边地区,年销售额约为6000万元。

在被奥奇丽收购以后,田七牙膏开始大举在全国投放电视广告,第一年就投放了超过60个频道,花了2亿多元,“拍照喊田七”的广告也因此深入人心,大大加强了田七的知名度。

而这些广告也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2年当年的销售收入一举突破了5亿元。2004年更是年销售量超过4亿支、销售收入约10亿元。

就在牙膏销售额猛涨的同时,奥奇丽开始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光继续做大田七牙膏,还接连推出了“田七洗涤剂、田七洗手液、田七洗发水、田七洗衣粉……”等一系列“田七”产品。

但是在追求扩张速度的同时,奥奇丽并没能交出过硬的质量和有力的竞争优势。不仅没能打开市场,还在资金和广告方面拖累了原本牙膏业务的发展。

2014年,因奥奇丽财务成本过高、资金短缺,田七牙膏被迫停产。

据红星新闻,中商产业研究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牙膏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牙膏行业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同时,在其列出的十大牙膏品牌中,并没有田七牙膏的身影。

重组之后又陷危局

2016年5月27日,据梧州日报报道,广西奥奇丽公司资产重组成功,传统品牌“田七”牙膏当日重新开始生产。报道中还提到,这次重组中包含了当地政府保护地方品牌的考量,最终引来了广西金控资产管理公司和来自上海的一支专业团队。

2017年11月,据北京商报报道,田七负责人表示田七牙膏已在华南市场完成基本布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进驻还在进行中。到2018年,田七牙膏系列的销售额目标为6亿元。

但是已经在市场上“消失”了2年的田七牙膏再也无法重现当年的辉煌,高露洁、黑人、云南白药、中华等牙膏品牌已经将市场瓜分,“重出江湖”的田七并没有在牙膏市场上掀起多大风浪。

与此同时,奥奇丽的经营却再度出现了危机。工商信息显示,从2018年6月起,奥奇丽多次被最高法院认定为失信公司。据《财经天下》周刊统计,2019年1月至今,有至少11条因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而被法院强制执行的记录,执行总标的超过3。7亿元。

事实上,除了田七牙膏,国产牙膏品牌的日子都不好过。国产牙膏第一股两面针曾多年占据牙膏行业产销量首位,但是近年来却陷入业绩瓶颈。4月19日,两面针发布2018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2。45亿元,同比下降15。45%;净利润2172万元,2同比扭亏为盈。不过,扣非净利润则仍然亏损7473万元。

而此前,两面针已经连续4年扣非亏损。蓝鲸产经记者查阅两面针发布的历年财报数据发现,2014年到2017年,两面针扣非净亏损分别为1。77亿、1。69亿、1。09亿、1。53亿,4年扣非净亏损共达6。08亿。

有业内人士认为,包括索芙特、两面针在内的老牌日化企业,最初因为市场红利进入资本市场,集中上市。这些企业最初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上市之后显得“不务正业”,品牌投入不足,因此才会走向下坡路。

相关阅读

手机读故事网©2019